近日,关于电价调整的猜测在各大媒体间传得沸沸扬扬。因电力牵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各面,电价调整与否固然重要,但首先是否应该搞清楚为什么要调整,而调整后又是否能解决问题?梳理近年来电价调整的逻辑和脉络,发现调整的主要原因都是缓解电力企业尤其是火力发电企业的经营困境。诚然,我国不少火力发电企业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电力企业亟待得到妥善“救助”,纵观近几次电价调整,均只是暂时缓解发电企业的经营困境,不久即被上涨步履异常坚定的煤价深深淹没。即使此次调整电价,若无有效的配套措施,相信依然是此种境遇,在稍解电企之困后,徒成为下次调价的新起点而已。此时调整电价的预期增强可以理解。但电价调整之后呢?事实上,由于规则的严重短缺,电价调或不调都有可能,调多调少也难有准确的预期。出现此等尴尬的原因,大家也都看得清楚、明白,即是“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上游煤炭价格在或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影响下节节走高,而电力价格被政府牢牢控制,下游没有正常的出口。尽管我国自2004年以来建立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但仅在2005年5月和2006年6月分别执行一次,而且每次都执行很不到位。此后,虽然有几次电价调整,但非联动机制发挥作用,显出更多的没有规则、没有规律的“随意性”。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问题已然凸显,其被弃之不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无规则可循的“随意性”价格调整更加依赖于决策者的个人判断,更增加了不确定性,更增添了行业发展风险。从长远考虑,必须尽快弥补规则的缺失,否则一旦电力企业经营“困局”演变为“死局”,死的将不仅仅是电力。在电力实现市场化改革之前,较为可行的道路之一是,对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进行修改、完善,重点是防止煤价的无序追涨。在此情况下,不应过于纠结于调或不调,规则与机制更为重要。
|